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唐朝每一位诗人都在自己不同的时代彰显着自己诗歌独特的魅力。说起唐朝,有些诗歌能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同时也能在唐诗的世界中能领略到诗人笔下的忧愁、无奈、惋惜,诗歌的发展也见证了历史的变革和兴替。
在盛唐时期百姓安居乐业,文人墨客争相斗艳,很多诗中也有很多描绘国富民强的诗句。但是在唐朝的历史中,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唐朝一个衰败的时期,不仅对唐朝的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对诗歌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尽管后来平定叛乱,依旧未能恢复曾经的繁华景象,在诗歌上的百花争艳也就不断更迭。无论唐朝是兴盛还是衰败,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唐诗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有高手在民间
在唐朝有放荡不羁、潇洒自如的诗仙李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也有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诗圣杜甫,他们的诗在当时可谓是妇孺皆知。他们有一部分作品流传至今。但是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诗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苏味道在《全唐诗》中只留下了十六首作品,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其中一首《正月十五夜》被流传至今,“火树银花”这一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正月十五夜》唐代: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唐代元宵节中也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全唐诗》里和元宵节有关的诗歌也有很多,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诗人,无论出身如何,也不管名气如何,但是却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句,像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中的“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皆是元宵节的上品之作。苏味道的这首诗道出了唐朝元宵节的一片繁华,下面就由笔者带你一起走进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创作背景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苏味道的这首诗主要是写元宵节的繁华景象,通过元宵节繁华景象的描写暗含了当时的国泰民安和长安城百姓的安居乐业的社会现状。到现在为止,我们依旧沿袭着古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在每年的元宵节的晚上都要看灯展、放烟花,这也是春节之后第一个繁华热闹的节日,往往元宵都是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的。
火树银花不夜天
时至元宵,天气开始慢慢转暖,一般在这个时候春天的脚步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春天还没有真正地来到,元宵节的灯火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街道两旁错落的花灯像是春天的花团锦簇。苏味道从“火树银花”对元宵节的繁华景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形容,仅仅通过这四个字就让读者可以想象到当时的长安是多么的繁华,也能感受到当时“大唐不夜城”的夜景。
这一句中的“合”字与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中的“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也有人说这是苏味道在她们诗中感悟出来的“合”字。由于元宵节这天百姓都会出来看花灯,长安城的管制也不会像平时那么严,基本城内、城外都是允许百姓通行的,当然城门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在古代城门外都是有护城河的,要想出入必须放下桥之后人们才可以通行,护城河上的桥在这一夜被映衬得像银河上的桥一样。
苏味道在第一句中用了“星桥铁锁开”写出了元宵节的人山人海,在第二联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将节日的具体景象描绘出来。由于元宵节出行的人比较多,马车的车轮和马蹄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这如果放在平时,就算夜间有此景象,很多人都是看不到的。
在元宵节的夜里一方面是因为月光爽朗,另一方面是因为元宵节的花灯和烟花的光亮让长安城彻夜如昼。苏味道把本来不可见的“暗尘”,在“正月十五夜”却显而易见,将无形的化为有形,这就是对元宵节最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由此“明月”还可以让读者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长安月圆彩灯明
苏味道在写元宵山人海的景象时并没有概括来写,没有写元宵节人们的大场景,而是专门将这群人中的“游妓”作为重点来进行描写。不难想象,她们有可能是当时贵族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同时她们也是借此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舞技或者歌技,苏味道通过写“游妓”的观赏来表现元宵节在当时长安的热闹景象。她们不仅仅是元宵节的观赏者,又是元宵节一道亮丽风景线。
元宵节本来就是热闹的一个节日,人们这一天到处观灯,在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中也看不清。当时的月光可以照亮人们所活动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你在长安城的哪里,月光都能将你照亮。灯火通明的元宵佳节就是在苏味道的笔下栩栩如生,现在读起来都能看到当时热闹的景象。
在月光和烟花灯火的相互辉映之下,走在长安街上的歌妓们打扮得格外美丽,在她们走过的时候就会招来很多人的停留,因为普通的百姓是没有机会见到当时王公贵族家中的歌妓的,通过此处写出了当时所闻、有人对元宵节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将当时封建社会中部分陋习的转变也在慢地减少。
在苏味的笔下长安城里的元宵节是写不尽的,当时的百姓也是观赏不尽的,正所谓“欢娱苦日短”,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一天太短,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深夜,然而街上的行人却丝毫没有想要回去的意思。人们在此时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苏味道通过最后两句来结束全篇,写出了当时所有人对元宵节这一天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写出了当时长安城歌舞升平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现象。
谈古论今话当下
至今,元宵节依旧像是苏味道笔下的元宵节一样,但是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在元宵节前后大学生面临着开学,上班族要开始上班,甚至有些特殊性的工作在元宵节都要通宵达旦。元宵节的热闹停留在了童年的时候,那时候对烟花的向往就像是现在向往诗和远方一样。
每个人都向往着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也或许都在为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不断努力着,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诗和远方就在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