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当天上午,我跑到市工人文化宫,给杭工学堂灯谜基础知识讲座的学员讲了一堂《拟声象形趣味多》的课,内容是拟声谜和象形谜。
好多人只知道,灯谜是元宵节的时候助助气氛的小游戏,却不知道,其实灯谜也非遗大家庭中的一员。
作为一种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艺术,灯谜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意味深远。当然,那个时候他叫做廋辞或隐语。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写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廻互其辞,使昏迷也。”这是关于“谜”字的第一次文字记载。
宋室南渡之后,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每年元宵节都要在都城临安(今杭州)张灯结彩,大事庆祝。一些文人学士则乘机把灯谜挂在花灯上,让过路行人猜射。灯和谜就这样发生联系,结下了不解之缘,才诞生了“灯谜”这个词。杭州也成为灯谜的诞生地——但这时的“灯谜”,还是指一切挂在灯上的谜语。
到了明代之后,“灯谜”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谜语大家庭里独立出来,专指根据汉字音、形、意的特点而制作的文义谜。而谜语,一般就用来指事物谜了。不过这种分类也不绝对,到现在还有人在争议灯谜和谜语的关系呢。
清代是灯谜发展的一个高峰,甚至有人提出了“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灯谜”的说法。这个当然是谜人的自嗨,但清代特别是晚晴,灯谜确实繁荣。主要表现在谜人多、谜社多、谜书多、谜作多。甚至描写灯谜的文学作品都有不少,比如《红楼梦》、《镜花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
民国时期,灯谜
年抗战胜利后,在一次庆祝晚会上,有一则灯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其谜面是:
“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历史人物)”。
大家纷纷作答,结果出现五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屈原”,意为日本屈服于原子弹;“苏武”,指苏联的武装力量起了举足轻重作用;“蒋干”,指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抗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毛遂”,指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是抗战的主要力量;“共工”,意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抗战才使日本投降。五个答案都有一定道理,由此造成一谜五底的佳话。但如果按照现在的理论来看,这个谜属于“脚趾动”,扣合极其不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灯谜依然是节日或联欢晚会上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娱项目。各地灯谜爱好者的队伍日益壮大,群众性灯谜活动频繁,灯谜组织纷纷组建,谜协林立。
年,“中华杯电视猜谜大赛”在中央电视台周末黄金时间播出,可谓是中华灯谜史上的一大盛事。
这是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灯谜大赛时,当时的歌唱家、如今的彭丨麻丨麻给参赛谜友签的名。当时比赛的主持人是著名相声演员姜昆。
-年,灯谜又一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央视连续三年推出《中国谜语大会》。
而灯谜的申遗工作,各地也一直在努力,其中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一直致力于灯谜的国家级申遗。目前,已经有不少的省、市、县申遗成功。
在灯谜诞生地杭州,谜语(杭州灯谜)于年2月24日被列入杭州市第四批非遗名录,年12月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元宵灯谜会
各地还建设了不少的灯谜博物馆。有不少的学校还开设了灯谜选修课。
非遗灯谜,正在不断地散发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