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文/香袭书卷
“叮铃铃....”父亲打来的电话声响起。“正月十五,回来吃汤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之后的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中国人家的父母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平安,全家团圆。”
父亲的电话是两天前打来的,估计从那天开始就在着手准备正月十五的这顿饭。当父母老去,能够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每到节假日都会把爱揉入那一桌丰盛的饭菜中。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生活的仪式感,大多数是与吃有关的。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团年夜的饺子。渊源流传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翻开书桌上的日历,上面写着“今日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其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盛大的。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人世间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里,我们许下新年的愿望。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隆重而盛大的元宵节,也是告诉人们,为了全家人幸福美满的好生活,后面的日子我们该把心思放在工作和学习上了。
正月十五,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节日。自古就有许多关于上元节灯会上,公子佳人偶遇的故事。在万点灯火中,看见了那个心仪的人,一眼千年,就认定了那人是自己的一生等候。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会有一个这样美好的情结。
遇见与别离,缘来缘去都有定数。有缘的人绕过万家灯火,也会在某一处遇见。无缘的人,就算是在人头攒动中,也会视而不见。
那年的上元节,太平公主第一次遇见薛绍的日子。电视剧中她在老去时回忆起当年惊艳的一幕,“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刚毅的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缥缈的向往终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对的是整个幽深的男人世界。”
精美的台词,配上一个苍老的声音,让人联想起那年上元节的灯起灯灭。纠缠了一生的两个人,终究是爱着的。只是现实与爱情之间,总是隔着一层我们内心对它的不同理解。长安街上的灯火,从此诗意地绽放在我心中每年的上元节中。
每到元宵节,就会记起《红楼梦》中的一幕又一幕。先是甄士隐在上元节的灯火中,与爱女走失,后有元妃省亲的奢华与气派。聚散原本就是人间常事,喜怒哀乐都在那一盏灯火。
无论是诗意与浪漫,还是聚散与别离,生活各有各的悲欢。只是我们会把这些人世间的情感,融入一个美好的愿景,那就是用一盏盏长明灯,祈愿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是幸福与圆满。
襄阳古城昭明台前的灯笼上贴着一个个灯谜,我曾在那年的灯谜中,带着孩童般的惊喜,去猜测成年人的世界。每年都有的元宵佳节,灯谜是一道解不完的题目。生活无解,需要用一生不断去探索。
元宵佳节,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聚在一起的。有天各一方的无奈,有远方无法归来的家人,只是在同一轮明月下,彼此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诗人们留下的千古篇章,千年的相思,尽是如同。
宋朝欧阳修写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思念与爱,是恒古不变的,从古流传到今。同一轮明月,照过千年的沧桑,人间亦是这个人间。
我们用一个节日的仪式感,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能够相聚的人,尽量不要错过。不能相聚的人,彼此在心底传递出一份念想。
小小的汤圆里,包着一颗甜蜜的心。老人们希望吃着汤圆的孩子们,能够过上甜蜜的生活。糯米做成的外衣,具有粘性,是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人世间最大的恩情,要时常回家看看。
小团圆里,藏着大欢喜。倘若孩子们一生平安幸福,做老人的也会绽放出欣慰的笑颜。尽量做好自己,让家人放心且心安。
早春的元宵节,乍暖还寒。人间的烟火气息,在浓浓升起。父亲担心我忘记了,早早又来电话叮嘱。下楼时,遇见邻居买菜回来。老两口边走边说:“蒜台买了吗,要用它炒腊肉。”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爱情,亲情,友情都在这一碗人世间的小小汤圆里。吃一口甜甜的汤圆,说一句:“愿普天之下,皆是幸福之人。”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原创:香袭书卷
出版散文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