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食全食美庆元宵以饣追子寓圆满,以 [复制链接]

1#

福,万人所祈,万人所盼。星光下,牵着你的手,慢慢变老是两个人的幸福;用餐时,面带笑容,围着桌子,全家人一起吃饭、聊家常,那是一家人的幸福;元宵佳节,你品汤圆,我吃饺子,吃枣糕,那是全国人民的幸福。正月十五,让我们一起畅游在传统文化的殿堂,体验那乐融融的幸福。

正月十五,月圆人也圆。

一家人,一颗心,坐在一起,闲话家常,共品元宵,这么幸福而又欢乐的画面,不知有多少人想让时间停驻,一切从此定格在这一刻。

元宵,想来着应当是饮食界最圆满的名字了,不过古往今来所有圆满都要经历沉淀,它也不例外。作为元宵节节令食品的元宵,原本是一种圆形的薄饼,名字叫“饣追(dui)子”。

这“饣追子”之于我们并不陌生,《玉篇》有“呼蒸饼曰饣追”,《北齐书·陆法和传》有“于是设供养,具大饣追薄饼。”,由此可见,早在南北朝它就以最原始的圆形薄饼面貌与我们见面了。

后来,跟着时光的步伐,“饣追子”慢慢长大,改变了它稚嫩的面庞,长成了类似油炸糕的大圆饼,随着模样的改变,紧接着它的地位也变了,它成了宫廷的宠儿,唐代卢言在《卢氏杂说》中有相关描述,说:“冯给事入中书祗候宰相,见一老官人衣绯”,可见那时“饣追子”地位非凡,已有专门做它的专家。

到了宋代“饣追子”成了元宵节的专属食品,陶谷的《清异录》中,直接唤其名曰“上元油饣追”,这时它不仅身份变了,连名字了多了起来,因外形好看,味道绝佳,得了“油画明珠”的称谓,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又唤它“圆子饣追”和“焦饣追”。

其《东京梦华录·十六日》有描绘买卖的叙述:“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饣追。唯焦饣追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这敲锣打鼓的,买卖做得可是和现在一样上档次了。

再后来,周密的《武林旧事》又有了专门描写元宵节的食品的记叙:“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诸色花缠、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装花盆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益,歌叫喧阗。”,描绘中,各种各样的节令食品被放在市场上销售,那画面看起来倒是和现在颇为相似。

而那“乳糖圆子”即“油饣追”,虽然那时亲眼见过它的人都已归去,但是从很多地方的记载和描述看来,那定和现在的元宵大同小异,圆圆的形状犹如正月十五夜空的月亮,月圆人亦圆,全家团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了,怪不得在众多美食中,它会成为元宵节的节令食品。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人周必大的一首《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将那月圆、人圆、食也圆的幸福画面描绘的淋漓尽致,一颗颗圆子飘在水中,如同人见人爱的珍珠,那不正是我们现在吃的汤圆吗?

汤圆这个名字与元宵一样,出现在清代,清有文学家李调元就作了一首名为《元宵》的诗,“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看来这名字一定是极好的,才会一直沿用到今天。

如今,汤圆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每个家庭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人们像爱珍宝一样爱着它,除了那鲜美的味道,想必更重要的还是那吉祥的寓意吧!

汤圆,汤甜人圆,元宵,圆圆满满,共度今宵,愿天下之家皆能圆圆满满。

喝元宵酒,吃元宵羹,是江西元宵节的重头戏。在那里,这项活动可是放在元宵节的最后进行,那时祠堂摆满了桌椅,人们将自己储存年份已久的自酿米酒拿出来,给大家品尝,外每桌还有香喷喷的元宵羹,满满的香味,满满的人,既热闹又喜庆。

除了元宵,湖南常德有“时汤”,元宵节里,那里各家都以椒为汤,汤中还加了我们常吃的韭菜、儆果等,用来款待客人,滋味独特。

陕西元宵节还吃元宵茶,这茶可不是我们平时所喝得茶,它有点像以前的“元宵粥”,是将各式各样的菜和水果放进热汤面中稍煮,既营养又不油腻,做到了真“爽”。

“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放在今天的河南可真是应景了,这不春节的饺子味还未散去,元宵节的饺子味又来了,那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传统,所以正月十五要吃顿饺子。除了人之外,这里西部的一些农村还给牛过元宵节,只是牛的元宵节在正月十六,当地有“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面”的俗语,所以那里的人们都会在正月十六给牛做顿面条吃,这习俗在其它地方少见,颇为独特。

现在的人越来越讲究养生了,吃的东西颇为讲究,枣糕不仅能美容养颜抗衰老,还含有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从御用糕点走向大众,现在又成为豫西一带人们元宵节喜欢的吃食,也算是不辜负美名了。

甜枣、桂圆、番薯粉、藕粉、莲子……这些食物随便拎出来一种就有很多人眼馋了,真不敢想象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糟羹”该是多么鲜美。

浙江台州一带人真是有口福,元宵节观完灯后,他们就开始喝这“糟羹”了。它有甜、咸之分,元宵节喝甜的,元宵前一天则喝咸的,它由肉丝、香菇……等炒熟,再加少量米粉煮成糊状,便可食用,单从这吃上来看,那里的人可真不虚度元宵。

馒头、麦饼在北方可是天天见,不过到了浙江浦江,它们也是一种元宵习俗。那里有说法:馒头是发面,麦饼外形为圆,有“发子发孙大团圆”的寓意,故而它们成了节日习俗,也成了吉祥的象征。

“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这是以前江北民间流传的谚语,印象中,面条多用来庆生表“长寿”,然而细想,那一条条、一段段,也有“喜庆绵绵不断”的意思,看来那时,元宵节也是人们乞求吉祥的好日子。

在东北的吉林,还有一些人亲手制作元宵,供节日食用,她们先制好馅,然后将馅揉成小团放在糯米粉上滚,这流程听着简单,做起来可是马虎不得,稍有不慎,那“珍珠”到了水里可就变成“珍珠粉”了,看来豪爽的东北人不不乏细腻。

不过豪爽、细腻也不是东北人的全部,他们还很孝顺,元宵夜,他们会在自家的大门口点燃一支蜡烛,生怕已故之人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全家人的团圆,无论今夕你在何处。

说到团圆,在南雄还有一项亲子一起参与的元宵习俗。在那里,元宵节闹花灯之际,父母为了图吉利,保自己的孩子不生病,会把龙灯上的龙须线取来给孩子系上求健康,这一点一滴,装的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偷”摘生菜是广东省元宵节“乐”融融的习俗,对于做生意居多的广东人来说,在节日里也是渴望得到一个好彩头,而“生菜”恰好与“生财”同音,因此便有了“偷”摘生菜的习俗,元宵节里,他们将生菜和糕饼拌在一起煮着吃,象征着富贵吉祥。

说吉祥,在江苏泰州的五大元宵习俗中,就有“送吉祥”这一项,它是泰州一些乡镇独有的风俗。所谓“送吉祥”就是指在元宵节当她,朋友亲戚要给刚结婚的女子送送子观音等有“早生贵子”之寓意的东西。那里还有一些地方是找人拉着女子走百子桥,也有求子之意。

祭门户是古时“七祭”中的两种,也属于元宵节习俗,祭祀方法不唯一,有直接将酒放在门前祭祀的,也有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一双筷子进行祭祀的,古人祭祀多为祈福,看来当时的元宵节也是人们祈福的日子啊!

福,万人所祈,万人所盼。星光下,牵着你的手,慢慢变老是两个人的幸福;用餐时,面带笑容,围着桌子,全家人一起吃饭、聊家常,那是一家人的幸福;元宵佳节,你品汤圆,我吃饺子,吃枣糕,那是全国人民的幸福。正月十五,让我们一起畅游在传统文化的殿堂,体验那乐融融的幸福。

元宵节之食品习俗不可不知的常识:

1.古时,一些的地区的“圆子”和“油饣追”是有区别的。具体细节在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有所记载,记载中描述的“圆子”类似于今日的元宵,“油饣追”则同今天的烙饼颇为相似。

2.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在吃方面的很多传统习俗也已消失,如今最盛行的就是“吃元宵”习俗了。

3.元宵在宋代时,还被一些做生意的人美名叫“元宝”,它的馅也是比较多样化的,如今的水果、黑芝麻等是最为常见的。

红素清/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