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但是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一直是扑朔迷离,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道家、佛家都与之有较大的关联,不过根据相关史书分析,笔者认为元宵节的起源应该是官方的祭祀活动与民间的习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后融入宗教理念才形成了今天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进行大型祭祀活动的最早记载是在汉朝,在此之前民间对于每月的十五日都有特殊的情怀,因为这一天是每月的月圆之夜,古人对这种天文现象十分重视,经常有祭祀活动发生,这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最早的民间习俗基础。
汉武帝之前,新年被定为每年的十月初一,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正式改为正月初一,而且汉武帝非常喜欢在历法上做文章,以彰显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将正月十五举行祭祀太一神的大型活动,汉朝以前认为太一神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明,这种祭祀活动就是今天元宵节的历史起源。
汉朝道教兴起,早起道教传播吸纳民间文俗,形成一种被民众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五斗米教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主要神职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经过发展逐渐成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三个节日,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不过早期佛教的理念在中国传播范围并不广泛,所以佛教吸收道教和儒家的理念,重新更改教义,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佛教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如何中国很多传统民俗进入体系内,一次拉近与民众的关系,正月十五也在被吸纳的范围内。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也对元宵节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佛教典籍中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所以这一天被佛教徒用来纪念佛祖神变,成为了重要的佛教节日。因佛教重视灯火,所以正月十五当天的燃放灯火才较之以前更为盛大。佛教的正月十五起源于汉,兴盛于南北朝及隋唐,一直延续至今。
因为历史起源复杂,所以元宵节的称呼有很多,元宵二字出现于唐朝晚期,唐以后应用并不多,现在统称为元宵节也不过是建国之后的事情,大家对于元宵节的起源知道的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