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又是一年元宵至,在元宵节里,赏花灯、猜灯谜、花灯夜游这些活动是节日必备。元宵节是立春之后的第一个满月之夜,自古以来就有上元、元夕等诸多美好的称谓。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节序的变迁、时令的交替、人文环境的变化,元宵节很容易引起文人墨客对于人生的感慨,他们在感受节日乐趣的同时,也会对人生的真谛进行思考。
元宵节在宋代是最受重视的节假日,也是一年中最繁华热闹的节假日,它与宋词的繁盛结合在一起,元宵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宋代词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并引发了元夕词创作的繁荣,由此催生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的元夕词。
两宋元夕词始于柳永,在《迎新春》一词中,柳永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开封的元宵节盛景:“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
可以说,柳永引领了元夕词的风潮。自柳永之后,描写都市元宵节张灯游赏的喜庆场景和都市的繁华成为了一种范式。
到南宋,这种情况为之一变,南渡之后,随着人文历史环境的改变,元宵节成为最容易让词人产生今昔盛衰对比的节日,最著名的当推李清照的元夕词《永遇乐》。李清照虽然也写了元宵的美好景致与融洽的天气,但却处处流露自己飘零寓居的愁烦与人生际遇的感慨。
在《永遇乐》一词中,李清照将往昔元宵节的种种乐事和南渡后的凄苦孤独相对照时,那种对昔日繁盛与欢乐的追念所蕴含的人生际遇显得更加深切。
如果说南宋词人对故国的思念是充满哀伤的话,那么宋末词人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引发的故国之思则是满溢悲苦。这种悲苦表现得最深沉的便是宋末词人刘辰翁,而这一情感又集中体现在他的元夕词中。
宋、元易代,成了词人难以忘却的纪念,他的词作也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作为遗民词人,每逢佳节,这种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尤为浓烈。
在元夕节夜里,词人看到杭州城里街道上行人稀少,不由得想起往日的繁华来,于是他以一首缅怀之作《忆秦娥》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元宵节(烧灯节)前夕,杭州城街道上行人稀少,触发了词人对往昔情景的回忆:往昔的杭州城,每到上元节,人们通宵达旦地花灯夜游,那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这是词人记忆犹新的,如今的上元节风雪交加,行人稀少,今非昔比,真是一片苍凉的景象。
词人触景生情,下片直抒胸臆:年华易逝、好景难留、人生苦短,这已经是很让人很悲痛的事情了,偏偏又让他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历史变迁。可是这一切词人又能怎么样呢?
他仰望星空,只见明月如故,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对明月寄情了,只能将一片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寄托给明月了。
刘辰翁的《忆秦娥》一词,上片写景,描写的是杭州城元宵夜风雪交加、行人稀少的萧索景象;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词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忆秦娥》词情哀苦,音调悲怆,表现了词人触景伤怀的沉痛心情。
刘辰翁的元夕词大多以寂寞冷清的意境,诉说今昔强烈对比反差中的际遇与情怀,既表达了惨痛哀怨的心情,也体现出词人节义凛然、故土难忘的情怀。如《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一词: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禁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词中前三句写现实的眼前梅树残雪、雨送*昏的凄凉景象。继而描绘想象中宋亡之前的元宵佳节的欢乐场景。下片写从欢乐的回忆跌入现实,自己“天涯”漂泊,鬓边已现白发。
结尾几句以景衬情,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凄凉孤独,与先前所绘梦中想象的元夕之夜的喜庆热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对故土故国无比昔年的情怀。
从年元宵节到刘辰翁去世的二十年时间,他不间断地写下近30首与元宵节相关的词作,记录了每年元宵的天气情况、人们的情绪和节日习俗的变化。
可以说,刘辰翁每次遇到元宵节,总想长歌一曲,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悲伤的情感和基调成为刘辰翁元夕词的主旋律。这种感觉像极了一句歌词:“每次看到你,却又惊雷起,长烟落日山河壮,你在飘渺云里、画里,长歌一曲……。”
宋元之际的一系列沧海桑田的世事给刘辰翁带来精神上的深深刺激,从而形成了词人潜意识中的悲情,这种情感在他的另一首元夕词《永遇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条小序:“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这首词作于年,在这段小序可以得知,刘辰翁曾在年读过李清照的元夕词《永遇乐》。此词虽托“易安自喻”,但写的却是刘辰翁自己的情感体验。
相比于李清照的原作,刘辰翁悲苦、哀愁的心情和对故国之思的沉痛之情早已力透纸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的确是“悲苦过之”。
刘辰翁这首元夕词的前二句与李清照元夕词的开篇一样,都是景物描写,词人通过景物渲染元夕佳节春日美景,然后用一句“春事谁主”,将世事的变迁写了出来,在词义上形成了情与景的反衬
上片开头三句写景,一幅云淡风轻、月光如水、景色宜人的元夕夜晚画面,接着再写杭州城的建筑物,湖堤天气,寒暖适宜。表面看,词人似乎在写景,其实是词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他将惜春之情和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交织在一起了。
接下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是写往日元宵节时杭州城繁华的景象: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潮,扬起的尘土把阳光都遮蔽住了,致使街道都黯淡了许多。这虽然是词人夸张的表达,但也从一侧面看出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与热闹。
到了夜晚,璀璨的灯火把夜晚照耀得如同白昼,如此这般的热闹繁华,词人竟然没有心情赏玩。两相对照,衬出刘辰翁的心情愁苦烦怨,而且这一句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那就是他当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好好地去游赏杭州城的元宵盛景,竟成了词人一生追悔莫及的遗憾。
上片最后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在这里,词人以景物作比喻,江山易主,词人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时局,这是词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断烟禁夜”的元宵夜晚,原本应该是一派欢愉的景象,如今却只有满城的风雨、满心的愁苦。
如果说李清照南渡之后寓居吴越,在元宵节里,她害怕似曾相识的繁华场景勾起她尘封的记忆,她宁可独守空闺,也不愿出去观看花灯的话,此时刘辰翁面对的元宵节是繁华落幕的景象。
长夜无眠,独对残灯,窗外不时传来村里阵阵社鼓声,此刻一己之悲与“满村社鼓”的他人之乐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悲苦比起李清照更为深重、沉痛。
清代文学家王夫之讨论文学创作时说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确,梁朝伟在这里以他人的快乐来抒写自己的哀伤,来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
下片开头三句“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承接上片,是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指北宋宣和年间开封城元宵节的繁华景象;“临安南渡”,这一句直面宋室南渡的历史。
宋室南渡,但杭州城繁华的元宵节景象和当年的开封一模一样,词人在感叹故土的繁华之余,又饱含着他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这三句是将南宋杭州城与北宋开封城的元宵节进行了对比。这与李清照悲叹南渡之后的元宵节正好相反,刘辰翁认为杭州的元宵节与北宋开封城里的元宵节一样繁华,言外之意不言自明,那就是“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词人将元夕风物与人文环境加以对照,沉痛之情愈加明显。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这是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对开封元宵节盛景的回忆和她在南渡之后面对元宵节的落寞心情,今昔对比,前后画面和心情竟是如此不同。
刘辰翁追忆了李清照南渡时遭遇:“缃帙流离”四个字属于纪实性的文字,记述李清照和赵明诚收藏的金属书画与文献典籍在南渡时遗失殆尽,这是让李清照一生都难以忘却的沉痛记忆。
李清照的《永遇乐》写得凄苦之至,读来令人叹息不已;刘辰翁用自比李清照身世的方式,写出了这首“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的《永遇乐》。
“江南无路”指江南大片土地已沦陷。接着词人用反问“此苦又谁知否?”写战乱流离之苦,此处词人笔锋一转,情感愈加浓烈,愈加深痛,将故国沦陷,词人无家可归的苦情推向高潮。
“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在阵阵社鼓声中更加衬托出词人的悲凉,也表达出词人此刻对故土的怀念和无可奈何之情。
其实,对照一下刘辰翁和李清照同调的元夕词《永遇乐》,就会发现,刘辰翁的这三句与李清照《永遇乐》中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三句遥相呼应。
结尾三句描绘他空对着残灯难以入眠,耳中充斥着街道上传来的鼓声,这极具动感的鼓声在此刻成为了词人心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声声鼓响更增添了词人心中落寞与凄苦。
小话诗词借李清照的元夕词引出刘辰翁的元夕词,不管是李清照的元夕词,还是刘辰翁的元夕词,他们两人都紧扣元宵节这一特定时间节点,从而展开对景物的描写,并由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尤其是作为宋元之际的词人刘辰翁,他通过今昔对比,通过环境景象的变化,在感慨时事的同时也抒发了身世之感和眷恋故土的情结,以及世事变迁、江山易代给词人带来的心理落差。
刘辰翁词中注重以虚实相衬、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独特的情感体验,他的元夕词多是以节日的氛围与过去经历的反差极大的景物作为抒情的楔子,又在抒情中加入眼前的实景,使元宵词中的今昔对比尤为深远、鲜明,更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无论是用元宵节往昔繁盛与当下衰落景象的对比来反映世事的变化,还是用自己少年时意气风发与垂垂老矣的暮年情怀对比来渲染自己的哀苦情绪,刘辰翁在元夕词中寄寓的情怀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他对故土的无比眷恋和无限怀念之情。
刘辰翁写在元宵节的词作有着深沉的寄托,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词人内心的悲伤与哀痛,同时也刻画了词人作为一位历史见证的心理,这一点使得刘辰翁的元宵词有了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