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又一个元宵节要来了,大街上到处充溢着热闹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钻进书斋,静下心来捧读现代大师们关于元宵节的文章,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中,第十九章的开头就写到了元宵节:“元宵节的夜晚,天气非常好。天空中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元宵节那晚,大家相约到花园里划船,巴金用自己温情的笔调描写了天上的月亮:“一片白亮亮的水横在前面,水面尽是月光,成了光闪闪的一片。团团的圆月在水面上浮沉,时而被微微在动荡的水波弄成椭圆形。”简单如白描,令人陶醉和向往。
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自然对北京的元宵节文化情有独钟。他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将北京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描写得生动形象:“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每次读到老舍的这篇文章,都会和家乡的春节在心里进行一番比较,特别是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下,也会平添些许惆怅。
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如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走马灯、放高升等。“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从文中,可体会到汪曾祺散文中流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也体现了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樊树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