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手艺坚守传统文昌会文花灯手艺人的朴素愿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2月12日,花灯手艺人邹宏达在检查花灯。

在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白延村,73岁的花灯手艺人邹宏达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自学花灯制作手艺,40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工艺制作花灯。

每年春节前后是邹宏达最忙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送灯”是文昌百姓过年期间尤其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这一重要民俗活动得以延续的背后,是花灯手艺人的坚守。

在邹宏达眼中,传统花灯讲究光和灯窗之间的关系。“光从灯窗纸里透出来的那种韵味是这项传统工艺的真正内涵。”邹宏达制作花灯,除了作为一份收入保障,还有一份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新华社记者周慧敏摄影报道

↑2月12日,花灯手艺人邹宏达在搭花灯架子。

↑2月12日,花灯手艺人邹宏达在整理拓印板。

↑这是邹宏达制作的花灯局部(2月12日摄)。

↑2月12日,当地村民在参加“送灯”活动。

↑2月12日,当地村民在参加“送灯”活动。

↑2月12日,花灯手艺人邹宏达在展示制作的花灯

在厚厚的一沓窗花纸上,邹宏达一手拿着小钢锉,一手拿着锤子,敲敲打打之间,镂空的“福”字窗花就成形了。

在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白延村村委会,73岁的邹宏达因花灯制作远近闻名。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自学花灯制作手艺,4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工艺,花灯基本构造不变,灯窗上的吉祥语“福”“喜”以及“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字样都沿用了下来。

在海南文昌,春节期间,尤其是临近元宵节,当地人有“送灯”的传统习俗,已流传百余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

傍晚时分,村里男女老少慢慢聚到一起,开始点燃一盏盏形状各异的花灯。随着锣鼓声响起,孩子们提着小花灯,大人们用竹竿抬起传统花灯,开始了“送灯”巡游,非常热闹。这一重要民俗活动得以延续的背后,是花灯手艺人的默默坚守。

每年春节前后是邹宏达最忙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有时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今年邹宏达共制作了盏左右的花灯,预订的村民来自本镇和邻镇的多个村庄。

制作一盏花灯主要有三大工序:搭灯架、打灯窗和糊灯纸。

邹宏达介绍说,用来搭灯架的竹子很有讲究,一般选用生长两年左右的竹子,太嫩容易收缩,太老容易折断,而且竹子裁剪的尺寸越精准越好;打灯窗关系到图案设计,一般选择对称的图案,这样光从里面透出来的效果更好;糊灯纸的工艺现在有了改进,以前都是拿浆糊来糊,新制作的浆糊过一夜就变硬了,现在用胶水粘效率很高。

在邹宏达眼中,传统花灯最讲究光和灯窗之间的关系,光从灯窗纸里射出来,从而产生一种美感。“光从灯窗纸里透出来的那种韵味是民间传统工艺的内涵,现在城市的灯展大多是外观好看,缺少了那种韵味。”他说。

制作花灯费时费力,附近其他做花灯的老人慢慢都放弃了,只有邹宏达至今仍在坚持。

邹宏达做花灯一年收益有七八万元,够全家人的日常开销。然而,这么多年坚守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送花灯是我们民间的一种习俗,如果没人做花灯,人们就不能‘送灯’了,传统民间习俗就断了。”除了一份收入保障,邹宏达制作花灯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民间传统能够传承下去。

如今,邹宏达的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女也和他一起做花灯。“现在老了,比不上年轻力壮的时候,但还可以继续再做四五年。”邹宏达说。

来源:新华社记者周慧敏、王军锋

注:本图文由文昌发布编辑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进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

投稿邮箱wenchangfabu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