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冬奥会折柳送别,看一下诗词中八柳的由 [复制链接]

1#

北京冬奥会折柳送别,看一下诗词中八柳的由来

1.左公柳

源自清代诗人杨昌浚的七绝《恭颂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左宗棠在引兵入疆,立功于万里绝域期间,更悉心于改善边陲,发动军士于天山南北夹道植柳的善举。于是人们便将这些连绵千里,绿如帏幄的柳树称为“左公柳”。

2.灞陵柳

《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隋唐时期,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便把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定格了下来。如李白词《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商隐《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3.隋堤柳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沿渠筑堤种柳,后成为隋堤。后人多以“隋堤柳”来讽刺隋炀帝的荒淫亡国,抒发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白居易《隋堤柳》:“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秦韬玉《隋堤》:“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

4.沈园柳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南禹迹寺的沈园与迫于母命、被迫离异的前妻唐琬意外相逢,于沈园内壁题《钗头凤》一词,怆然而别。唐琬读罢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后陆游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的诗句,以“沈园柳”来表达旧情难忘、衷情难诉的苦楚。

5.金雪柳

古代元宵节女子装扮在头上的饰物,就是用捻金线制成的柳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6.寒食柳

寒食节插柳的风俗由来已久。《岁时杂记》记宋代风俗:“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诗人常常借寒食插柳的风俗来表达思亲恋乡之情。如宋代张炎《朝中措》曾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7.章台柳

后人多以“章台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8.宛溪柳

源自宋代贺铸《六幺令》:“已恨归期不早,枉负狂年少。无奈风月多情,此去应相笑。心记新声缥缈,翻是相思调。明年春杪,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后人以“宛溪柳”喻相思之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