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大家闺秀的百年记忆之过年山居杂忆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一本历史书,它让我们了解了几百年前的中国历史,或跌宕起伏,或琐碎真实,而《山居杂忆》与其的相似之处也在此。初遇这本书,它就安静的躺在众多文学著作中,红色的封面格外醒目,而吸引我的是副标题,“一个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已故台湾原诗学研究所所长李嘉有先生和悉尼的古典文学学者徐德政先生都不约而同地把《山居杂忆》称作为“现代《红楼梦》”,其价值可想而知。

曾看过20世纪初的视频和图片,那时候还没有彩色,犹记得自己当时边看边庆幸拍摄设备的问世,它可以留存实时的影像,让了解历史多了更多渠道,再结合与之相应时代的书籍……该怎么形容当时的感受,只能意会了。

本书的背景在杭州,书中从旧时风俗开始记录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高家在杭州定居近三百年,这三百年间,高家读书、经商、做官,出了不少人物,成了杭州一个世家望族。杭州曾有“高半城”的夸张说话,意思是:杭州有半个城的产业都是属于高家的。(作者注)”这段话不是正文,把它放到背景段是让读者有一个基本轮廓,这样读起来才不会云里雾里。

本书的前四章是有关杭州旧时风俗的,看下去才发现一章两章真的装不下,太多好玩的东西和习俗,话语朴实自然,却让人欲罢不能,只过年就足足用了一个章节。而今让我们一点点的感受百年前的那个时代。

那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几房人家世代聚族而居,有公用的门房、走道、厅堂之类,每一房还有自己的小天地,家里人林林总总算起来算是“四代同堂”。不论在哪个时代,小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喜欢吃好吃的,有好奇心,还喜欢玩,喜欢热闹,这些在一个节日都能满足,就是过年。小高诵芬小时候也喜欢过年。

“吉利”果。作者的回忆中,大年初一一睁眼,保姆(专门照看孩子的女仆)就会将桔子和干荔子塞到她口中,取“吉利”之意,(谐音“桔”“吉”,“荔”“利”),再加上果盘中的桔子是福建出产的,叫“福桔”,有福气,有吉利,这象征着整年都会大吉大利。取近音字或者取好的意象直到现在都还有,例如过年贴的“福”字有几个是倒着贴的,要说“福到了”,而不能说“福字贴反了”。

那时候过年也有果盘,叫岁盆,装的东西和现在一样有水果、干果、糖果,作者回忆桔子和荔子是每年父母给她的果盘中必有的两件水果。现在的果盘单单盘儿就五花八门,多层的、一盒多格的、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分开的,水果之类的也是各式各样。更不要说水果之类的吃食,更是应有尽有,那现在就是丰衣足食吧。

各式吃食。百年前年初一早上吃的东西是固定的,糖汤年糕、肉粽、豆沙粽、枣泥粽、红枣莲心粽、栗子红枣粽等,种类繁多,大家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吃。近亲都在初五之前拜年,这里的吃食又不一样,先是请喝清茶,然后是红枣连心冰糖汤一盅,再就是四盆热点,一般是茶叶蛋(象征元宝)、猪油玫瑰年糕、肉粽和枣饼。全部都要拿样子最好的招待,不好看的都会换掉。客人们也是客气客气,随意吃一点。

我们国家的吃食,在我心里是第一位的,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应景食物,好吃不说,每一道还有其不同寓意,不仅如此就单说八大菜系,就足以吃的让人吃了还想吃,再加上小吃和地方特色,我想即便一天吃一样到老也会还有没吃过的东西,因为不仅有传承还有创新。

压岁钱。过年的重头戏就是压岁钱了,林林总总再加上逐年积累着实有不少。压岁钱包括长辈给的见面钱,以及除夕、正月家中长辈、亲友给的钱,那时的处理方法是过了初五都交给母亲,存入每个小孩子里的存折内,压岁钱给到十岁,钱存到成年,成年时可用于购买田地、房产,算自己的私蓄。多少未表,但如今的压岁钱成了一部分人的攀比的工具,动辄成千上万的压岁钱,压垮了许多人的肩膀,也压走了许多人的脚步,特别是异乡人,一年的辛辛苦苦,一招全没,思乡心切也只能独自过年。都说家是温暖港湾,如今受委屈最多的就是家。

穿新衣。和我们一样,过年的衣服是从头到脚的新,女孩子的辫子上还要扎一朵红花,这是少有穿新的机会。风俗习惯里孩子们平时是穿大的孩子的旧衣服的。丰子恺先生也是江浙一带的,所以他的漫画里也有“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一说。稠衣、丝绵、皮货这些材质的服饰只有到十六岁后,算是长大成人了才能穿。

一个家族能绵延百年,绝不仅是在财富上的富足,还有观念的导引和人格的塑造,高诵芬的家族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节俭,在穿衣上也没有过于讲究;在学习知识上,从五六岁开始,她就跟着家庭老师读书,书画也有些,直到十八岁出嫁。与金钱相比,刻在骨子里的教养才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财富。

女孩的成人仪式。十六岁的女孩还有一个成人仪式,是穿了红裙子拜祖先。这对女孩来说是个很害羞的事,和如今少女来月经一样,被人知道了总会有些不好意思。拜祖先要去大厅,大厅是公共的地方,平时大家庭团聚也在那里,这一天会有不少人,小高诵芬也一样,在拜完祖先后飞快的就跑了。

拜年。初一打扮好之后,孩子先向父母说“恭喜”,再去拜灶司菩萨、大厅内“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和祖宗堂。然后向父母和长辈叩头,这与我们现在的仪式一样,此为“拜年”。因为是名门望族,所以少不了佣人,这一天佣人们也要向主人道“恭喜”,向“阿官”道恭喜,“阿官”是佣人对小主人的尊称。而初二也是要回外婆家拜年的,拜年吃了午饭之后回家。

每年到了这个仪式的时候都有一种庄重感,家里长辈坐到高位,孩子们面向的叩头,从站在长辈面前,弯下膝盖、膝盖落地到叩头三下、起来这个过程开始,感觉像被什么照耀一样神圣。给长辈叩头如今想起来,还是感觉神圣,想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长辈在家里算是定海神针,有他们在心就安稳。

“兜喜神方”。就是年内查好明年喜神所在的方向,初一早上拜年后就坐家中的包车去这个方向兜一圈,算是迎接喜神。很多习俗流传至今,有的只能在文献中看到,还有的被简化了,虽说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话,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多都是有深意,需要了解和普及,需要重视和在乎起来,好的东西不要被历史洪流淹没,这对我们的文化传承是很有必要的。

“坟亲”。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墓地管理人,在百年前是大户人家管祖坟的人,他的家人也同称为“坟亲”。他们与账房先生、店里、厂里的经理一样,也会在初一这天来主人家拜年。祖坟如今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坟亲”因为替主人照管祖先的坟墓,情重如亲戚,所以尊称他们为“坟亲”。

现在殡葬方面选择颇多。入土为安是我们传统的入葬方式,还有火葬、冰葬,甚有人会告诉亲人自己死后骨灰撒入他喜欢的地方或大自然里,让自己烟消云散。或者还会有更多,还有我不知道的,但不论哪一种,都不要陷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圈圈,一个人一生要闯许多关,最难的就是心这一关,要的是问心无愧,对待老人要的是老人在我好好对待,老人走我好好相送。

放鞭炮和花灯。书中作者回忆中有一种炮竹叫“滴滴精”,是一根签子,上半段涂火药,用火柴一点就发出火花,不会烫手,可以玩多时,这个炮竹我想大都见过,不敢上前点炮竹的,都会玩一玩这个即是炮竹有火花还安全。

至于花灯,是正月十三的节目。正月十三那天家家户户都要买灯,有龙灯、走马灯、兔子灯。晚上的时候,满街都是举着灯的男男女女,孩子好动,少男少女又难得有这么近接触的机会,由此衍生的悲欢离合牵绊住了长辈们的心和小辈们的脚步。作者家亦如此。还记得《红楼梦》里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吗?她就是元宵节看花灯的时候被拐卖的。好在孩子有的玩就很开心,而在家里玩灯也一样有趣。

这天是少不了“元宵”的,先以元宵供祖先,之后一家人一起吃。吃是节日的标配,有的吃有得玩才圆满。

“落灯”。初五到正月十八是“落灯”,代表过年庆祝活动结束了。起初落灯是正月十五,作者在文中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落灯时间延迟了三天到十八。这一天要先以圆子、酒菜、香烛最后一次祭祖,之后把年前挂上去、过年时候多次祭祀的祖先神像取下收起来,等到年底再挂上,周而复始。

一篇文章看下来,就像是跟着作者过了个年似的,小时候也是那么快乐的没心没肺,有吃有玩有新衣服就很开心。但越年长越发觉,儿时的年和成年之后的年是不一样的,年还是那个年,但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了,这是无法避免的。特别可笑的是小的时候还想使劲的长,觉得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做主了,多可爱的小心思。

但快乐也有小时候的快乐和长大了的快乐,只不过占比和能快乐的因素有差别,好在并不是绝对的,所以也不要不开心,还是现在可珍惜,未来可期待。

挞挞不太甜:用文字,温暖你的心,一起探索内心世界的奥秘。本文为作者原创,写作不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