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盛
“虽是西陲边塞地,赛过扬州城中灯。”这是清同治年间文人张尚人笔下繁华的边塞重镇,素有小扬州之称的舟曲。甲寅元宵佳节,我们说说藏乡小江南舟曲与扬州元宵灯会的渊源。
舟曲小城,坐落于甘肃南部群山峻岭中,白龙江穿城而过,素有“藏乡江南”“不二扬州”的美誉。我了解舟曲与扬州的渊源,乃是在扬州旅游协会与舟曲交流之后。年8月,“美丽家乡-邮我出力”暨大美西部文旅扶贫活动启动仪式在甘肃舟曲县举行,扬州市旅游协会会长王玉新应邀参加,并以扬州著名书法家祝竹作品“不二扬州”相赠。
舟曲城内,有条名声赫赫的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在楹联街中间,则是灯棚。明清时期,松棚灯会兴盛一时,楹联也成为灯会的重要内容。你可能想不到,这里的灯会和楹联,居然和千里之外的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声舟曲,一声小扬州。梦里花灯,心中故土。
元宵节,元为首,宵为夜,通宵达旦之意。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是新年新月诞生,可又称上元节。扬州元宵灯会,素来名声在外。《唐阙史》载:“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牛僧孺《玄怪录》中述扬州元宵花灯盛况:“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那真叫热闹非凡。明末清初孙枝蔚《溉堂后集》云:“扬州自古盛灯火,曾引开元弟子来”,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八年的元宵节腾云驾雾下扬州参加灯会,乐而忘返。虽是一则神话色彩很浓的民间故事,但折射出了唐代扬州元宵节的盛况。
舟曲元宵楹联灯会,兴起于明朝。这与当时西固守御所千户长吏王忠实有关。王忠实是扬州人,为尽孝道,千里迢迢接父母到西固。
可是,元宵节将近,老人家常常思念起家乡的灯会。千户长心中愧疚,为解老人的思乡之苦,就自己拿出银钱,派人上山采来松条,苫于街巷木椽搭成的架上,仿效故乡扬州的样子,筹备了元宵灯会。
王千户还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彩灯,有方灯、红宫灯、走马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那是楹联上的心襟,大美舟曲的留白。“虽是西陲边塞地;赛过扬州城中灯”,那是人间的神往。入夜掌灯,千户长吏父母出门逛街观灯,大悦。
这就是舟曲松棚楹联灯会所谓“盛于明清”的来历。从此,西固城元宵松棚灯会永张不衰,成为颇具魅力的文化遗产。松棚楹联灯会’是集松枝搭建、彩灯制作、楹联创作、书法题写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为甘肃独有,在全国也不多见,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
如今,这条壮观的灯联长廊,已经成为舟曲县城最辉煌的景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楹联文化街廊在灯光的映衬下,以独有的文字表达形式,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穿行在灯联的世界,仿佛穿越了时空,行走在唐城宋都的上元之夜。
别以为这仅仅是传说,原来是有确切的记载。
《舟曲县志》(方志出版社年12月第1版)记载:明西固(舟曲旧称)千户(长)王忠实(扬州籍),持孝道,接父母于西固。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故乡灯节。千户(长)愧,遂仿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悬挂各式传统彩灯,亲自书写横额灯披“不二扬州”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的楹联。
张岱《陶庵梦记》云:“吾尝闻陇右边陲西固,于城廊十字街巷搭木棚,挂长条联语灯,悬配小方灯,画二十四孝。千家诗故事……极其绝,二扬州也。
不过关于王忠实在扬州的记载,目前尚未找到相关的资料,还请方家赐教。这也许是很多人对“不二扬州”了解不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