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一代越走越远,于是每一个节日都团圆有关了。
元宵节又叫做上元节,是古代时期的重要节日。
上元节这一天,街上家家户户挂灯笼猜灯谜,女子可在这一天走出深闺,成为灯火阑珊处的倾城佳人。
未婚的男女可以在相约月下,共诉衷肠。
想一想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一个多么开放、浪漫又快乐的节日啊。
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上元节渐渐褪去了浪漫的味道,到如今,这个节日最大的意义是团圆。
经济发展的速度稀释着一个又一个家庭,年轻的一代越走越远,于是每一个节日都团圆有关了。
只是,我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城市人,元宵节既不浪漫,也不团圆。此刻只能以文字做念想,忆一忆小时候的今天。
关于元宵节,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有两个,一个是走百病,一个是送灯。
(走百病就在这条河)
走百病是我们那里的习俗,正月十五这一天到河里的冰上走一走跑一跑,一百步以上哈,找一块干净的地方,刨开冰层,取干净的冰块装在口袋里,拿回家丢进水缸,据说喝了这个水,一年都不会生病。
我小的时候,每到下午三四点钟,就要向大河边跑。
那时候家里的人还很多,孩子们也很多,我们这一辈的同龄人,就能组成一个足球队,再叫上邻里的伙伴们,那就是两支足球队,还带着啦啦队的。
那时候人真的多,热热闹闹的。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很熟悉,河里跑一次百病,叔叔婶子,大爷大娘,爷爷奶奶,路上能遇到好几波。
孩子们叽叽喳喳,打打闹闹的,现在想想,这热闹,这生机,只能在记忆里了。
(找不到送灯的图,就用今晚的月代替吧
送灯也是我们那里的习俗,在这一天家里的男人们都要准备好黄纸,那时候还没有打印好的冥币,都是黄纸,要用一个圆木的一头雕刻成铜钱的样子,在黄纸上,一下下敲打圆木头,印下一排一排的砸出铜钱的印记,然后用这样的黄纸去坟前祭拜祖先,给祖先送钱。
还提前用稻谷壳和汽油搅拌好,装一袋子带到坟前,烧了黄纸,用沾了汽油的稻谷壳点上几盏灯。
有时候我们跑百病从坝上回来得晚,能看见围绕着村子周围星星点点的火光,那就是哪家的坟前已经有人早早的送好了灯。
回到村子里,家家户户门口和院子里都是这样的灯火,隔几米就一簇火苗。
我们每个人都会拿着小树枝,看见哪一簇火苗要灭了,就赶快拨动火苗下的稻谷壳,让它尽量燃的更久一点。
元宵节的这一天,你走进村子里的每一条路,都会有这样的灯火相伴。
小时候觉得稀松平常,如今只觉得这景色浪漫又温馨,怕是此生再难一见了。
(依旧是用今晚的月亮代替)
认真想想,老家的风、雨、鸡鸣、日落、烟火、河……这些哪个不是越见越少了呢。
哎,人真是奇怪啊。
小时候拼命的努力想要离开家乡,好像离开了家乡就拥有了世界一样。
长大后,总是想念家乡,因为我们发现,如果连故乡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今天在抖音上(一个七尾的作者的分享)看到一首诗,特别有感触。
分享给所有像我一样离开家乡的游子。
(我们村的“中央街”,去往大河的路)
在每一个快到三月的日子里我们解开所有生长的绳索,将灵魂还给肉体让时光袒露贫瘠有人在东去十五里的地方敬畏香火一只麻雀却在阳光下,陪我读着诗歌慢慢我们读到了生机勃勃的稻田,河流,月亮,还有母亲读到了沉睡许久的泥土翻新小草也开始蠢蠢欲动读到,这些年我的村庄,风出了远门就失去踪迹一想起那些盛开的事情蒲公英和炊烟,都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