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描写元宵节的诗词,第一让我想到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9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描写的元宵节景象、情境,至今似乎无人能敌。
该词前片写景,后片写人写情,可谓情景交融,香艳至极。余味悠长,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想。
写景,“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可谓热闹繁华。“香满路”,“风箫声动”可谓有声有色。“夜放”,“吹落”,“如雨”,“光转”,“一夜鱼龙舞”各具动态,有时间的延续,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可谓生动至极。
写人,描写体态,“蛾儿雪柳黄金缕”,可谓温柔婉约,令人浮想联翩。“笑语盈盈暗香去”莺声笑语,暗香盈袖可谓余味悠长。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期待也有惊喜,留给人无限遐想。
整首词声色并茂,情景交融,令人难以忘怀。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二、另一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月圆总是让人想起团圆,特别是那些不能团圆的人,触景生情却是如何?
此词语言随浅,情调哀婉。通过去年元夜时与今年元夜时的对比,物是人非,不禁令人唏嘘落泪。
古人过元宵节有花,有灯,有满街的人。即看景,看灯,亦看人。不管什么样的景致,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似乎也索然无味。古人在元宵节之夜,能悠闲的漫步花街,欣赏灯会,约会情人,那种情趣是今天快节奏的社会再也找不回来的。我们现在虽有满街的灯彩,却无人理会。景点里拥挤的人群,却各不相干,哪里还有那样的情趣。却也是一种物是人非。
现在的元宵节还剩下什么?吃的有北方的元宵,南方的汤圆。门口挂灯笼,也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的蜂窝似的楼房,就不知挂在哪里了,还有什么乐趣。踩高跷,70后或许还能记得,那时候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整个正月都会看到高跷秧歌表演的队伍。至于其它的活动,现在似乎都是一些商业行为,也和百姓无关了。现在还有谁会觉得猜灯谜有趣吗?古今一对比,也不禁令人唏嘘落泪。
时代的变迁如此,每个时代的元宵节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过去的时光再也难以找回来了。社会发展了,物资丰富了,文化生活多样化了,多姿多彩了,但对人的精神情感来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似乎难以说清。像过去那样,也许就是简单而快乐的呢。
和爱的人在一起,就是快乐的,这就是元宵节的意义了。
最后在这里祝愿看到这篇文章的诸君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