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每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作为唐代极为盛行的诗歌,红极一时,而诗歌恰恰是文字“精华的浓缩”,在一首诗中,往往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出现,为整首诗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我们曾读过诗仙李白的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一个“断”字,写出楚江的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今天我们来研读一下唐代杜甫和张祜两位诗人分别用“锁千门”和“千门开锁”为诗句的真实写照。
《哀江头》
杜甫(唐)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这首诗作于(年)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第二年春天,杜甫沿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哀江头》,意思是说杜甫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后解略)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锁千门”是反映本来是个繁荣的长安,现在却是格外凄凉的表白,更诠释了当时长安”人少吞哭”萧条冷落的场景。同时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后果。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唐)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张祜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从诗的总体意思上看,是歌颂朝廷之诗,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是在“元宵节”时,写京城繁荣、城歌舞升平,一派欢乐之景象。其引用了杜甫的“锁千门”之反语“千门开锁”直接开篇,反衬出杜甫反映的“安史之乱”导致的“锁千门”时期已过,社会达到了“千门开锁”共欢乐的美好状况。但从张祜的另一首《雁门太守行》“寄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的诗句中看出当时的社会并不是那么太平。这首诗可能是为应试而作。
小编认为: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反映出历史的时代背景,多学习古诗文,有益于了解历史文化,培植自身文化涵养,何乐而不为呢。杜甫的“锁千门”和张祜的“千门开锁”都是写唐代的春天景象,同样用“千门”,只是年代不同,“两把锁”一关(锁)一开,内容截然相反,说明了唐代两个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您认为呢?欢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