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凝望新春第一轮圆月品读传统诗词中的元 [复制链接]

1#

元宵佳节是一个隆重而又充满趣味的节日,是继除夕和初一后的又一高潮,在佳节来临之际,我们不妨从古人诗词中去感受那浓浓的喜庆气氛。

元宵,是一年岁首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所以古时人们称其为“上元”,上元之夜也叫元夕、元夜、元宵,元宵节也称作“上元节”。

按照中国传统民俗,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还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又逢佳节,不如在诗词里探赏古人风范,共赴团圆盛景。

千门开锁万灯明

据考证,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代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诗人韩仲宣诗《上元夜》曰“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描述了灯树的璀璨光华。

许多诗人对观灯的盛况赞不绝口。诗人苏味道有诗《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火树银花”这个形容节日焰火的成语由此而来。张祜也有《正月十五夜灯》诗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为了出门观灯,古代和现代其实一样,都会出现拥堵问题,李商隐的诗中说“香车宝盖隘通衢”,可见道路已经严重堵车;宋代的姜白石也在诗中说“宝马香车拾坠钿”,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仕女被挤得头上发饰纷纷掉落的热闹情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将元宵节盛况写得恢宏大气。这种盛况自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宋代无名氏的一阕《恋绣衾》“元宵三五酒半醺。马蹄前、步步是春。闹市里、看灯去,喜金吾、不禁夜深”,不仅写出了元宵节与友人饮酒赏灯的欢乐,也成为宋代元宵夜不宵禁的历史证据。宋代杨无咎更是在词中表达出“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的美好愿望。“月明如昼好元宵,歌管楼台景色饶。鹤舞琴声相应答,梅花清福共谁消。”许月卿的《月明》诗写出了宋代元宵节盛景;到了元代,有佚名作“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及至清代,也有董舜民作“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可见,元宵佳节在历朝历代盛况不减。

由于元宵节不宵禁,女子也可出门游赏,满街美女的盛景在古代可是不多见的,因此被不少诗人写进了诗词中。“看天街灯烛。闹娥儿转处,熙熙笑语,百万红妆女。”语出宋代词人赵长卿的一阕《探春令》。辛弃疾也赞叹道:“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文人刘辰翁更是直白地写出:“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也因此,元宵节渐渐成了古代的情人节,在这一天,有相约的激动,也有不得见的惆怅。欧阳修写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写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了清代,名士黄永笔下也有“翠袖双擎私致语,君莫负,上元天”的词句。

有灯无月不娱人

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观灯的同时,赏月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正如明代风流才子唐寅的《元宵》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在文人墨客看来,观灯算是沉浸人间烟火、生活气息,而赏月则是文人独享的风流雅事。唐代诗人崔液曾作六首上元夜的《夜游诗》,起笔就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真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在元宵之夜,繁华的火树银花与清冷的月色相互辉映,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夜空孤寂的一轮明月形成鲜明对照,不由得让一些诗人产生感怀的情绪。清代诗人丘逢甲有一首《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抒发了他思念故乡的心情。李清照有一阕《永遇乐·落日熔金》,女词人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感怀着自己的青春岁月。想当年,“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更有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好一派自由肆意的情景,再对比现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真是满目凄凉,不堪回首。

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节有一种必吃的特色美食,南方为汤圆,北方为元宵。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姜白石有诗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最早,糯米汤圆因煮在锅里浮浮沉沉而被称为“浮元子”,宋代的周必大曾作《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在南方某些地区,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南宋画僧牧溪曾作诗云“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讲的就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

在北方,元宵节同样要吃一种圆滚滚的糯米团子——元宵,北方的元宵外形和南方的汤圆很相似,但制作过程有所不同,北方的元宵不是“包”出来的,而是“滚”出来的,把一小团馅放在有糯米粉的盆或者簸箕里滚,滚上的糯米就是元宵的外衣,这样滚出来的元宵口感与汤圆有所不同,各有风味,却都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清代符曾有《上元竹枝词》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晋州发布(jinzhoufabu)

来源:石家庄日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