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型相亲会到古代爱神,520看典籍里的 [复制链接]

1#
01:18

又到了,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爱情主题的节日,但一些节日为青年男女邂逅相恋提供了舞台,自古以来无数爱情故事在这些节日里上演。当下由于是“我爱你”的谐音,被助推为代表爱与浪漫的日子。借着的罗曼蒂克氛围,请青年文化学者侯印国来解读下中国的情人节,以及中国人的浪漫。

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中踏春图景

上巳:春日的浪漫邂逅

侯印国告诉记者,中国古代节日中最具有情人节气质的,不是“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也不是“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而是三月上巳节。

上巳的起源极为古老,传说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所撰写的《周礼》中,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东汉郑玄注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侯印国表示,“这个仪式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将人们聚集到水边,洗澡沐浴。有一部分民俗学者研究认为,这一仪式的缘起,其实是男女春日在水边相欢、女性祝水乞孕,本质上是一种大型相亲活动。这是很有道理的,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有这样原始的风俗,包括至今风行的泼水节,也是类似习俗的变体。”

“无论如何,至少在《诗经》的时代,上巳已经成为男女春日邂逅和表达爱意的日子了。”《郑风·溱洧》所描写的,就是三月上巳,在郑国的溱水和洧水边,两位青年男女表达爱意、携手游春的故事。

在周代,男女春日邂逅还被写进法律。《周礼》提及,在仲春时节,令男女成婚。这个时候,如果有青年男女私奔,也不加禁止。如果应该嫁娶而不无故嫁娶的,就要处罚。有男女过来年龄还尚未成婚,要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困难,进而帮助他们成婚。

到了后代,上巳节男女相约的习俗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到了唐代的上巳,“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从南北朝到唐代,三月春游是士女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游乐活动。直到唐代中期以后,上巳节的传统才在中国慢慢消失。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薛绍初遇

元宵:“破镜重圆”背后的故事

上巳的习俗在唐代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爱情节日是元宵节。正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唐代以后,由佛教燃灯仪式演变而来的元宵灯会成为全民习俗。元宵前后,没有宵禁,男女老少都可以尽情出游,青年男女就有了邂逅的机会,很多爱情故事由此萌芽。

侯印国说,从先秦开始中国一直延续着宵禁的政策,唐代也是如此,但只有在元宵前后三天,允许百姓夜游,这就是所谓的“放夜”。武则天神龙年间,洛阳灯会繁胜,无论贵族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无不夜游,街道观灯者人潮涌动,当时有数百人写诗描述这一盛景,只有苏味道等三人的最为出色。

元宵节的“金吾不禁”,给青年男女们相会的舞台,于是便有了不少浪漫邂逅的爱情。侯印国举例说,著名的典故“破镜重圆”出自于唐代孟棨《本事诗》,便是和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说陈朝被隋朝灭亡时,陈朝太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拿着半面镜子在首都售卖,以此方法相认相聚。后来乐昌公主流落到隋朝大臣杨素家中,得到宠幸,而徐德言历经磨难,也终于来到京城。杨素后来将乐昌公主送回到徐德言的身边。两人最后终老江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代元宵节的爱情,从两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宋词中就能有深切的感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所描写的爱情故事有不少就发生在元宵。例如《张生彩鸾灯传》,讲的是越州少年张舜美在元宵节观灯遇美女约定一起私奔。结果出门后在闹市不小心被人潮挤散,张生在码头发现一双绣花鞋,误以为女子已死,含悲离去。而这个女子其实没死,欲投水被一个尼姑救下,从此在大悲庵生活。后来张生进京应试,路过大悲庵偶遇,两人才得以团圆。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七夕:现代人构建出的古代情人节

“提到古代情人节,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七夕,这当然是因为七夕的背后,有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侯印国说,但古人从来不把七夕作为纪念爱情的节日来过,七夕风俗中也没有纪念牛郎织女这一项,更没有男女青年在这天相会恋爱。今天的人们更多是根据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想当然地认为这天是古人致敬爱情的日子。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由来已久,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侯印国在《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一书中有一篇《牛郎织女简史》,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牛郎织女的本是天上的星辰,最早对它们的描述,是先民星辰崇拜的一种体现,大约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有了牛郎织女相爱的传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竹简,就有牵牛娶织女的记载。东汉代末年和三国初期,已经出现了不少文人关于两人爱情的描述,尤其以《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最为有名,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不能团聚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有情人不能相见的典故。将他们的爱情和七夕联系起来,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事情,《荆楚岁时记》中便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到了明清时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为小说戏曲的主题,也越来越世俗化。“我们今天熟悉的牛郎织女故事,则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叶圣陶改写的,和明清流行的传说又有了很大不同。”

你知道中国古代的爱神吗?

说了情人节,侯印国也顺便聊一聊古代的爱神。古代有不少神仙的职责与人间情爱相关,其中分管男女姻缘的,有月老、合和二仙和月光菩萨,分管同性相爱的,则有兔神。

月下老人的故事出自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定婚店》,颇有意思。大概是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杜陵(今西安东南一带)有个大龄单身男青年叫韦固,一直找不到对象。他偶遇“主天下之婚牍”的幽冥之人,老人的袋子里有条红绳子。月下老人说,你的老婆此刻才三岁,要等到她十七岁你们才会结婚,并且表示你和这个三岁孩子红绳已经绑定了的。这孩子竟然是菜场瞎了一只眼老太奇丑无比的小女儿,韦固一气之下,让仆人第二天拿着刀就奔向菜场杀人,老太抱着女儿狂奔躲过一劫。

十四年后,韦固做了个小官,能力出众,他的领导很是赏识,就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这个女孩子十六七岁,花容玉貌,就是眉间常贴着一个花钿,哪怕洗澡的时候都不取下来。韦固逼问后了解到,女孩就是当年被砍伤眉头的女孩。伤痕至今都在,所以用花钿遮掩。这件事过去七八年之后,其叔父才找来,把她当自己的女儿。韦固这才知道月老红线的力量。两人后来感情稳固,生了个孩子叫韦鲲,官做到雁门太守,给自己母亲争取了诰命。后来时任的宋城长官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当年韦固住的旅店题名叫“定婚店”。

自从这个故事流行以后,月老、红线就成了婚姻的典故,史不绝书。《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就提及,薛姨妈就跟林黛玉和薛宝钗说:“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月光菩萨是佛教月神,和中国文化融合,成为民间信仰的月神。传说月光菩萨诞辰是八月十五日,正是一年月圆之时。古代男女青年经常拜月祈祷或者向月许愿,所以月神也就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爱神。元代关汉卿创造的杂剧《拜月亭》,写的是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情节就和拜月大有关联。

清代以后还有主管男男同性爱情的兔儿神,最初兴起于男风最盛的福建。”不过要注意兔儿神和兔儿爷是两个不同的神灵,兔儿爷就是月宫中的那只兔子,古代北方中秋应节往往做成兔子形状的儿童玩具。

侯印国表示,古人的感情世界,与今天的我们也并无不同,甚至可能有更加简单而纯粹的爱情,以至于让不少厌倦了快节奏生活乃至快节奏爱情的当代人,感慨“从前慢”。喧闹而商业化的情人节恰是一种隐喻,昭示着现代爱情中涌现的商业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校对徐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