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带娃回老家过元宵节,体验传统风俗,感受家 [复制链接]

1#
太原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50906/4692086.html

昨天一到老家县城,四岁的儿子小晨晨就被满大街卖元宵的摊贩吸引住了。他不停地问我:“爸爸、爸爸,为什么街道两边的人,都在不停地摇晃呢?”

我被他逗笑了,我告诉他,这些叔叔阿姨可不是简单地摇晃,他们都在忙着“团元宵”呢!我老家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小县城里,当地主食是面条馒头,平时很少吃汤圆,只在正月十五吃一次,而且是现做现吃。

我们把做汤圆的过程,叫做“团元宵”,取其“团圆”的美好寓意。“团元宵”的工具是我们老家河边特有的柳条编织的“柳簸箕”,柳簸箕里面先铺上厚厚一层糯米粉,糯米粉用水潮过,不至于粘连成团,还是松散的粉状。然后从一个白瓷碗里盛一小勺馅,一点点不远不近地放在雪白的糯米粉上,馅是猪油、蜂蜜和黑芝麻、花生、核桃等干果压碎调成,早就做好备用。

在柳簸箕里面摆放好馅,用手抓住柳簸箕两边端起,极富节奏地摇晃。摇晃的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会将食材甩出去,还不能让汤圆成型。但也不能太慢,太慢就不能让汤圆充分滚动,不仅容易破裂,样子还不圆满。

元宵节前几天,老家县城街道上最多最畅销的商品,自然是这雪白的汤圆。每个摊位都备起了足够的食材,经常是夫妻双双齐上阵,一个不停的团,一个不断地叫卖。沿着街道两边,人们站得整整齐齐得望不到头,端着手中柳簸箕,一起在摇摆。那场面真的非常壮观,儿子第一次见,看得舍不得走。

纯天然纯手工的故乡汤圆,就这样在街边小贩们有节奏的摇晃中被团出来,一袋袋地摆在摊位上,再被城里和乡下的人买回去,成为元宵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碗中,那象征团圆美满和甜蜜的美味。

我也买了一大袋刚刚团出来的汤圆,小晨晨却大喊着太少了,都不够他一个人吃。我知道,小家伙是被一条街道上不停摇晃的叔叔阿姨给震撼到了,爱屋及乌,他以为老家这汤圆一定有什么绝世的美味。我笑着告诉他,我们先买一袋,吃完再来,聪明的摊主大姐非常恰当地接过了话:“小帅哥,我们的汤圆买太多了,压在一起,很容易就烂了,所以一袋正好够你吃,吃完你再来,阿姨天天都在这里,像你说得那样,不停地摇晃。”说完我们一起会心一笑。

正如我所料,一到家,小家伙就急不可耐地让我们给他煮汤圆吃,而最终他仅仅只能吃完四个——毕竟是很腻很结实的甜食,而且老家汤圆的个头,是超市那种冷冻汤圆个头的两倍。

老家在山村里面,元宵的夜晚,没有特别的花灯猜谜等活动,但每个小孩子会有属于自己的灯笼。我小的时候,灯笼都是大人手工制作的,灯笼分骨架和纸罩,还有提手几个部分。骨架有竹篾制作的,有铁丝制作的,还有精巧的木头制作的,纸统一是老家特产的一种“皮纸”,薄薄的近乎透明,但坚韧如羊皮,淡淡的白色。灯笼的灵*——照明的部分,则是一小截蜡烛。所以大人会跟着孩子,怕的是灯笼引发意外火灾。经常一阵风来,总有几个倒霉的孩子,灯笼被烧着,然后大哭着被大人带回家了。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如今的世界日新月异,那些精巧繁复的手工灯笼,也早已被湮没在浪花滚滚的商品大潮里。今夜小朋友手中的灯笼,全部是爸妈好几天前从农村淘宝上网购回来的,色彩艳丽,设计新颖,不仅有动物造型,还有各种科技感和时尚感十足的车船飞机、动漫人物造型。照明已不用点蜡烛了,一节电池一个开关,小孩子自己带着跑遍全村,有的还能唱歌讲故事。

玩够了灯笼,我带着小晨晨,跟着爷爷去了一趟山上,那里有我们家族的坟地,我们带着一个可充电的节能灯,放在太爷爷的墓碑前。我和小晨晨讲,我小时候也跟着爷爷来过,不过那个时候放的是一截蜡烛,为了防风和防火,会用一个去掉了底的大玻璃瓶罩着,村里家家户户的人都会这么做。这叫为亲人“送灯”,希望逝去的亲人能看到回家的路。

一直沉默的小晨晨,突然问我一句:“爸爸,今晚的月亮这么大,亲人为什么还看不清路呀?”

我一下被问住了,这时爷爷在一旁说:“这其实都是一个念想。”念想,多好的一个词啊,我赶紧告诉小家伙:“送灯,其实就是表达我们对亲人的关心和惦记,一家人相亲相爱,永远记得彼此。”小晨晨听我说完,看着圆圆的月亮,说了一句:“真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